職場中生病請假的社會觀感

在台灣職場,生病請假往往面臨複雜的社會觀感。傳統上,許多企業與同事會將「抱病上班」視為敬業、負責任的表現,甚至形成一種「病態美學」——員工即使身體不適,仍堅持出勤,反而可能獲得正面評價。這種潛規則導致員工即使知道自己需要休息,也傾向於等到病情加重、甚至影響他人時才考慮請假,而此時往往需要更長的恢復期。

疫情後,雖然遠距工作普及,但請病假的態度並未出現根本性轉變。部分員工選擇「在家工作」代替請假,表面上兼顧健康與工作,實質上仍無法真正休息。此外,若在業務繁忙時期請假,員工可能擔心影響團隊績效或自身考評,因而承受更大的壓力。

請假帶來的心理壓力

員工在考慮是否請病假時,常陷入兩難:一方面擔心請假頻繁會影響主管觀感、績效評估,甚至面臨解雇風險;另一方面,若勉強出勤,不僅延誤康復,也可能降低工作效率與品質。這種「勉強出勤」(Presenteeism)現象,反映出職場對休息權益的忽視,以及員工對自身健康與工作表現的焦慮。

心理健康假在台灣職場仍屬少見,多數人對「心理不適」請假存有疑慮,認為只有生理疾病才值得休息。然而,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等重要,適時休息有助於恢復最佳狀態。

小結

  • 社會觀感:抱病上班常被視為敬業,請假則可能被認為不夠負責,尤其在業務繁忙時更為明顯。
  • 心理壓力:員工擔心請假影響考評、團隊運作,甚至飯碗,因而選擇忍耐,加劇身心負擔。
  • 文化轉變:部分國家已開始重視心理健康假,但台灣職場對此接受度仍有限,多數人仍以生理不適作為請假理由。

適度請假有助於身心健康與工作效率,但現行職場文化與考評制度,往往讓員工在「敬業」與「自保」之間難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