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姊妹間的霸凌現象普遍存在,且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有顯著負面影響。研究指出,遭受兄弟姊妹霸凌的孩子在成年早期罹患憂鬱症、自傷行為的風險會增加一倍,且與較低的能力感、自尊心及生活滿意度相關。

霸凌的形式與成因

兄弟姊妹間的霸凌通常從戲弄開始,包括嘲笑、侮辱、威脅、恐嚇及貶低較弱的手足。這些衝突多源於爭奪資源(如玩具、空間、父母的愛與關注)。此外,家庭中若存在偏袒或不公平對待,也會加劇手足間的敵對情緒,導致霸凌行為升高。

霸凌的後果

被霸凌的孩子可能出現憂鬱、焦慮、行為問題,甚至自殘;而施暴的孩子則可能將攻擊行為延伸至校園或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家庭暴力的間接暴露也會降低孩子的情感安全感,影響其壓力應對能力。

手足關係的調適策略

  1. 避免偏袒與假公平:父母應避免偏袒年幼孩子或以「犯錯一起處罰」的方式處理衝突,因為這會加劇手足間的敵意。
  2. 理解與關注年長孩子的情緒:年長孩子常被期待負責任,但若忽略其情緒,可能轉化為攻擊行為。父母應單獨與年長孩子相處,讓他們感受到理解與愛。
  3. 教導合作與挫折接受:透過故事或活動(如「三兄弟的筷子」),教導孩子團結力量大,並將爭吵視為學習社交與接受挫折的機會。
  4. 引導共同學習與協商:父母從介入調解開始,逐步協助孩子發展協商能力,最終讓孩子能自行解決衝突。
  5. 避免過度強調排行責任:過度強調「哥哥應該懂事」會讓孩子情緒失控,反而加劇手足爭吵。

透過這些策略,家庭可以修復手足間的情感裂痕,促進健康的手足關係,減少霸凌行為,並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