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與處理教師濫用職權的情況,主要依據台灣教育相關法規與學校內部程序,包含以下重點:
辨識教師濫用職權的情況
- 教師法第14條與第16條規定教師不適任的情形,包括教學不力、違反職務倫理、性騷擾或性侵害等行為,均屬教師濫用職權的範疇。
- 性侵害或性騷擾案件,學校應有基本認知並進行適當處理,如班級團體輔導及後續追蹤。
- 透過家長、學生或同事的檢舉,或學校日常監督發現疑似濫用職權的行為。
處理程序
- 接獲檢舉或發現疑似情事後,學校應於5至7個工作日內召開校事會議或校園事件處理會議,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確認及蒐集相關事證。
- 調查結果若認定教師有違法或不適任行為,學校可依規定進行輔導改善,或申請主管機關專審會介入調查與輔導。
- 若情況嚴重,如確定違反教師法相關條款,學校應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辦理,並於10日內提報教評會審議,經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同意後,予以解聘或停聘。
- 對於性侵害或性騷擾案件,除校內處理外,亦應配合相關社政主管機關依法處理。
其他注意事項
- 處理過程中應保障教師的申訴權利,並以保護學生權益及維護教育環境安全為優先。
- 學校應適時通知家長並進行溝通,確保事件透明與後續追蹤。
總結來說,辨識教師濫用職權需依據法律明確界定行為,並由學校迅速組織調查小組調查,依程序進行輔導或懲處,必要時由主管機關介入,確保教育品質與學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