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人體內塑化劑竟比歐美高7倍 醫點名十大陷阱:吃飯不要滑手機
洪永祥在臉書發文指出,生活中隱藏著許多塑化劑陷阱,以下10種習慣尤其要注意:
1.邊滑手機邊吃東西
劣質TPU保護貼/殼常含塑化劑,加上手機發熱加速釋出,手沾再進食容易吃下肚。
✅ 解方:吃前洗手、選擇標示「無塑化劑」或通過RoHS/SGS檢驗的產品。
錯誤容器微波食物
2.高溫會讓塑化劑釋出並污染食物。非PP5容器、保鮮膜不宜微波。
✅ 解方:改用耐熱玻璃/陶瓷容器,食物降溫再蓋保鮮膜。
長時間喝熱或酸的手搖飲
3.酸/熱飲會提升吸管、杯身、封膜的溶出風險。雖多數抽檢未超標,但長期頻繁飲用風險仍高。
✅ 解方:減少手搖飲頻率、自備不鏽鋼或玻璃杯、避免飲料在杯中放太久。
4.熱湯直接裝塑膠袋
高溫湯汁與塑膠袋接觸會大量溶出塑化劑。
✅ 解方:外帶熱食自備安全容器(玻璃、陶瓷、不鏽鋼)。
5.冷水瓶裝熱水或酸性飲
冷水瓶並非耐熱設計,熱水或茶飲會促進塑化劑釋出。
✅ 解方:熱水使用不鏽鋼/玻璃瓶,老舊塑膠瓶應汰換。
6.常吃外帶油炸食物
塑化劑親油性強,油脂與高溫會讓容器/包裝中的塑化劑大量溶出。
✅ 解方:減少油炸食物,改用安全器皿盛裝,避免保鮮膜接觸油品。
7.愛玩紓壓玩具(捏捏球、史萊姆等)
PVC與香精材質可能含塑化劑與環境荷爾蒙。
✅ 解方:選有檢驗標章的產品,避免長時間接觸與放入口鼻,使用後洗手。
8.喜歡香味特濃的清潔保養品
塑化劑常作為定香劑存在於香皂、洗髮精、乳液等產品中,可能經皮膚吸收。
✅ 解方:選天然、低香產品,特別是孕婦、幼童、老人更需謹慎。
9.咬橡皮擦
PVC橡皮擦含塑化劑,咬食恐攝入鄰苯二甲酸酯類。
✅ 解方:避免咬橡皮擦或筆蓋等塑膠文具。
10.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
地墊常含塑化劑,手部與食物接觸地墊易造成污染。
✅ 解方:選天然材質地墊,避免在上面進食,活動後洗手。
日常降低塑化劑曝露的四大重點
1.勤洗手
肥皂+正確6步驟洗手可去除95%塑化劑,遠勝只用清水(9%)。
👉 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洗手乳。
2.多喝水、多排汗
每天飲水量達體重3~4%,並透過運動排汗,有助排出塑化劑。
3.多吃蔬果
各色植化素具抗氧化與代謝作用,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排除塑化劑。
4.定期清灰塵
塑化劑常沉積於室內灰塵中,定期清潔可避免吸入或經皮膚接觸。
你
回覆貼文現在加入會員即可回覆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