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手術中止血技術與手術風險控制
止血技術
脾臟手術中常見的止血技術包括:
- 電凝與縫合止血:對於滲血面,可使用雙極電凝或氬氣刀止血;較大的血管破裂則需以4-0或5-0血管縫線進行「8」字縫合。
- 局部填塞與止血材料:深部或廣泛滲血時,可暫時以紗布壓迫,或使用止血紗布、凝膠海綿等材料輔助止血。
- 物理凝固止血:利用微波刀、紅外線光凝、雷射、高熱空氣、氬氣電凝等物理方法使脾臟破裂處表面凝固,達到止血目的。
- 粘合劑與縫合:可使用ZT膠粘合、線網包套、縫合等方式處理出血點。
- 脾動脈結紮或栓塞:對於活動性出血,可考慮先行介入治療(如脾動脈栓塞),以減少術中出血風險。
手術風險控制
脾臟手術的主要風險包括術中或術後出血、感染、敗血症等。風險控制措施如下:
- 術前評估:評估病人整體狀況,包括凝血功能、血小板數量等,必要時術前補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 疫苗接種:預定接受選擇性脾臟切除術的病人,建議於術前10~14天接種肺炎雙球菌、嗜血桿菌及奈瑟氏腦膜球菌疫苗,以降低術後感染風險。
- 術中監控:密切監控生命徵象,及時處理出血狀況,必要時可轉換為開腹手術或進行介入治療。
- 術後照護:保持傷口清潔,觀察有無感染跡象,鼓勵病人早期活動以減少肺部併發症。
- 抗生素使用:對於免疫力不全或年紀小於5歲的小孩,術後可能需要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避免「脾臟切除後猛暴性感染症」。
注意事項
- 脾臟切除後,病人感染風險提高,特別是在術後頭兩年,應定期追蹤並注意任何感染徵兆。
- 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有脾臟切除病史,以便醫師能及時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以上資訊綜合自多個醫療機構與專業指南,提供臨床醫師與病人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