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痛的七大常見原因及鑑別診斷
牙齦腫痛是常見的口腔問題,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以下整理出七大常見原因,並提供初步的鑑別診斷方向,幫助了解可能的病因。
七大常見原因
-
口腔衛生不良
- 原因:牙菌斑堆積、牙結石形成,導致牙齦發炎。
- 特徵:牙齦紅腫、刷牙時出血,初期可能無明顯疼痛。
- 鑑別診斷:若改善清潔後症狀緩解,多為此類。
-
牙齦炎/牙周病
- 原因:牙菌斑長期刺激,引發牙齦組織發炎,嚴重時發展為牙周病。
- 特徵:牙齦紅腫、出血、口臭,可能伴隨牙齒鬆動。
- 鑑別診斷:牙周探針檢查可發現牙周囊袋,X光可見齒槽骨吸收。
-
蛀牙(牙髓炎、根尖炎)
- 原因:蛀牙深入牙髓,細菌感染擴散至牙根周圍組織。
- 特徵:局部牙齦腫痛、咬合痛,可能伴隨膿腫或夜間劇痛。
- 鑑別診斷:牙齒有明顯蛀洞,冷熱刺激痛,X光可見根尖病變。
-
智齒冠周炎
- 原因:智齒萌發角度不正,牙齦覆蓋形成盲袋,食物殘渣與細菌堆積。
- 特徵:後牙區牙齦腫痛、張口困難、吞嚥疼痛,可能伴隨臉部腫脹。
- 鑑別診斷:臨床檢查可見智齒周圍紅腫,X光確認智齒位置。
-
牙齦增生
- 原因:遺傳、荷爾蒙變化、藥物(如抗癲癇藥、免疫抑制劑)引起。
- 特徵:牙齦過度肥厚,可能掩蓋部分牙齒,清潔困難。
- 鑑別診斷:病史詢問是否有長期服藥,臨床觀察牙齦形態。
-
口腔潰瘍或黏膜病變
- 原因:局部創傷、壓力、免疫力下降等。
- 特徵:牙齦或口腔黏膜出現潰瘍,疼痛明顯,周圍紅腫。
- 鑑別診斷:視診可見潰瘍病灶,通常數天至一週內自癒。
-
咬合不正或磨牙
- 原因:咬合力過大或不均,導致牙周組織受壓發炎。
- 特徵:牙齦腫痛、咬合時疼痛,可能伴隨牙齒敏感。
- 鑑別診斷:檢查咬合關係,觀察是否有牙齒磨耗或牙周韌帶發炎。
鑑別診斷要點
- 病史詢問:是否有口腔清潔習慣、服藥史、智齒萌發、咬合問題等。
- 臨床檢查:觀察牙齦顏色、形態、有無潰瘍、牙齒排列、咬合狀況。
- 影像學檢查:X光可協助診斷蛀牙、牙周病、智齒位置等。
- 實驗室檢查:若懷疑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可安排血液檢查。
何時就醫?
若牙齦腫痛持續超過2–3天,或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診:
- 膿腫、發燒
- 顏面腫脹、張口困難
- 嚴重疼痛影響睡眠或進食
牙齦腫痛雖常見,但病因多元,正確診斷有助於對症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