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痛時應該先尋求牙科醫師的專業診斷,診斷步驟通常包括臨床檢查(如敲診、觸診、壓診、牙齒搖動度測試、牙周囊袋深度測量等)與影像學檢查(如X光攝影,必要時進行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掃描),以確認牙齦腫痛的原因(如牙周病、牙齦膿包、根管感染等)。

具體診斷流程與檢查項目包括:

  • 臨床檢查:醫師會檢查牙齦的顏色、腫脹、出血情況,並透過敲診、觸診、壓診判斷牙齒及牙周組織狀況,測量牙周囊袋深度,評估牙齒搖動度及口腔清潔狀況。

  • 影像檢查:常用X光攝影檢查牙根周圍齒槽骨是否有破壞,必要時使用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掃描以更精確定位感染源(如膿包的廔管溯源)。

  • 牙髓活性測試:透過溫度測試或其他儀器檢查牙齒神經活性,判斷是否有牙髓感染。

  • 病因判斷:根據檢查結果,判斷是否為牙齦炎、牙周病、牙齦膿包、根管感染、智齒發炎或其他口腔疾病。

若牙齦腫痛伴隨出血、化膿、持續不退或疼痛劇烈,應立即就醫,避免感染擴散甚至危及生命。

初步處理可包括冰敷、鹽水漱口、止痛藥緩解不適,但這些僅為暫時措施,根本治療仍需依醫師診斷後進行,如洗牙、牙周治療、根管治療或手術等。

所以,牙齦腫痛的醫療檢查與診斷步驟主要是:

  1. 牙科醫師進行詳細臨床檢查。

  2. 拍攝X光或必要時進行電腦斷層掃描。

  3. 牙髓活性及其他功能測試。

  4. 綜合判斷病因並制定治療計畫。

  5. 若症狀嚴重,需緊急處理避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