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階段坐月子藥膳調理方法依產後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循序漸進地調理氣血、脾胃、肝腎及筋骨,代表方劑如下:

  1. 第一階段(產後第1週)— 祛瘀生新,強健脾胃

    • 生理特點:產後子宮內有瘀血,需促進子宮收縮、惡露排出,並調理脾胃補元氣。
    • 代表方劑
      • 生化湯:化瘀血、生新血,幫助子宮恢復,通常自然產後第2天開始服用,剖腹產後約第3天開始,連服7~10天。
      • 四神湯:健脾祛濕,促進水分代謝,消除水腫,約服3~4帖。
  2. 第二階段(產後第2~3週)— 健脾益氣補血,促進乳汁分泌

    • 生理特點:氣血虛弱,需補氣養血,調理脾胃,預防便秘,促進乳汁分泌。
    • 代表方劑
      • 八珍湯:補氣養血,促進乳汁分泌,約服2~3帖。
      • 益壽首烏雞湯:養氣血,補肝腎,增加乳汁分泌,約服2~3帖。
  3. 第三階段(產後第3~4週)— 養陰血,補肝腎,強筋骨

    • 生理特點:體質由陰虛陽旺轉為氣虛陽弱,腎氣不足,需在補氣養血基礎上加強補腎養陰。
    • 代表方劑
      • 杜仲補骨方:補腎固筋骨,幫助子宮、卵巢及骨盆恢復,約服3~4帖。
      • 龜鹿二仙膠(四珍膠藥膳):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約服3~4帖。
  4. 第四階段(產後第4~5週)— 補氣血,強筋骨,預防腰酸背痛

    • 生理特點:惡露已淨或減少,採取較溫補方式,強化體質,預防骨質疏鬆與老化。
    • 代表方劑
      • 十全大補湯:補氣養血並加入補腎藥物(如杜仲、牛膝、桑寄生、續斷、何首烏等),有助於改善產後腰酸背痛、牙齒鬆脫、落髮及失眠。

此四階段藥膳調理方法強調根據產後不同時期的生理變化,從化瘀生新到補氣養血,再到補腎強筋,循序漸進,幫助產婦恢復元氣與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