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減少怪聲及相關抽動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
行為治療與習慣反轉訓練(HRT)
透過習慣反轉訓練,教孩子察覺自己的抽動行為,並用其他較不干擾的動作來取代,例如將聳肩改成輕輕抬手,逐漸減少抽動次數。若孩子合併焦慮或強迫症,認知行為治療(CBT)也有助於調整情緒。 -
減少壓力與建立規律生活
減少孩子生活中的壓力來源,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和充分睡眠,有助於穩定抽動症狀。避免情緒波動過大,並可透過太極、瑜伽等運動來平穩情緒。 -
提供替代性行為與感官出口
給予孩子可接受的感官出口,如咀嚼筆、壓力球、安撫小物,幫助分散刺激需求。教導孩子用較適當的方式(如拍手、唱歌、轉筆)來替代怪聲或尖叫。 -
語言與聲音遊戲
利用手勢和聲音配合與孩子互動,鼓勵孩子發出不同的聲音遊戲,幫助他們練習正確發音,避免錯誤音的類化,促進語言清晰度。 -
環境調整
針對孩子在教室或家中發出怪聲的情況,調整桌椅尺寸或減少搖晃,改善身體界線感和核心肌力,有助減少因不適姿勢產生的聲響。 -
中醫調理
中醫可透過針灸和中藥(如天麻、鉤藤、白芍、遠志等)來平肝熄風、安神鎮靜,幫助緩和抽動和焦慮情緒,並建議飲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
醫療評估與藥物治療
若抽動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必要時可考慮藥物治療,但需注意副作用,且非所有孩子都需用藥。
綜合以上,幫助孩子減少怪聲及抽動行為的策略包括行為訓練、情緒與生活習慣調整、環境改善、感官替代,以及必要時的醫療和中醫介入。這些方法可依孩子的具體狀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