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亂丟東西與攻擊行為的情緒管理策略,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1. 教導孩子辨識與表達情緒
    使用情緒圖卡、臉部表情圖片、故事繪本等工具,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例如生氣、難過或沮喪,並學習用語言或藝術創作(如畫畫、黏土)來表達情緒,避免以亂丟東西或攻擊行為來宣洩。

  2. 建立穩定的日常作息與情緒環境
    固定的作息時間(如固定睡覺、用餐時間)能提供孩子安全感,減少因不安而引發的情緒失控。家長自身也需以冷靜、耐心的態度面對孩子,成為情緒管理的榜樣。

  3. 設置「情緒角落」或冷靜區
    在家中或教室設置一個安靜、安全的空間,放置抱枕、玩偶等安撫物品,讓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能自主前往冷靜,避免情緒爆發成亂丟東西或攻擊行為。

  4. 教導具體的情緒調節技巧
    例如生氣時深呼吸5次、數到10、或「停、想、選」的問題解決步驟,幫助孩子學會暫停情緒反應,思考更合適的行為方式。

  5. 認知行為策略介入攻擊行為
    針對攻擊行為,透過認知層次的教導,讓孩子學習評估社會情境、理解他人意圖,並練習問題解決與社會互動技巧,如自我觀察、自我教導與因應策略,減少因誤解敵意而產生的攻擊行為。

  6. 透過藝術與戲劇活動促進情緒表達與調節
    利用戲劇演出、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適當表達情緒,增強情緒調節能力。

綜合以上,家長與教育者應該結合情緒識別、穩定環境、冷靜區設置、具體調節技巧與認知行為訓練,並以正向示範與耐心陪伴,協助孩子有效管理情緒,減少亂丟東西與攻擊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