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在出生後需迅速從胎兒期依賴胎盤氣體交換,轉變為自主肺部呼吸,這過程涉及肺泡表面張力素的產生、肺血管阻力降低及胎兒循環結構(如動脈導管和卵圓孔)的關閉。新生兒呼吸系統尚未完全成熟,鼻腔短小且易受刺激,常導致呼吸時出現雜音或呼吸困難,尤其早產兒更易因肺部發育不全和表面張力素不足而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

在發聲行為方面,新生兒的聲帶和呼吸系統尚在發育階段,呼吸與發聲密切相關。新生兒的哭聲是最早的發聲形式,依賴肺部的氣流通過聲帶產生聲音。由於呼吸系統和聲帶的成熟度有限,初期發聲多為哭聲,隨著呼吸系統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嬰兒逐漸能產生更多元的聲音表達。

具體來說:

  • 呼吸系統發育:胎兒肺部在妊娠24週開始產生表面張力素,36週時肺部成熟度較高(L/S比值≥2),有助於肺泡膨脹和氣體交換。出生時經產道擠壓可幫助肺部排出羊水,促進呼吸啟動。早產或剖腹產缺乏此機制,易導致呼吸困難。

  • 呼吸行為:新生兒出生後30秒內開始自主呼吸,90秒內建立規律呼吸。呼吸受多種刺激影響,如痛覺、溫度、缺氧等。呼吸系統未成熟導致鼻腔狹窄,易有鼻塞、痰音及呼吸雜音,這些多為生理現象,非病理。

  • 發聲行為:新生兒主要透過呼吸氣流驅動聲帶振動發聲,初期以哭聲為主。隨著呼吸系統和神經肌肉協調能力發展,嬰兒逐漸能控制聲音強弱和節奏,開始嘗試不同的發聲模式。

所以,新生兒呼吸系統的成熟是發聲行為正常發展的基礎,兩者密不可分。呼吸系統的生理適應和成熟促進有效的氣流控制,進而支持新生兒的哭聲及後續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