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對某些親戚(如舅舅)哭泣,主要可能是因為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或對環境與人際互動的不適應。這些情況在嬰幼兒發展中相當常見。

具體原因包括:

  • 陌生人焦慮:寶寶在約6至9個月大時,開始能辨識主要照顧者,對不熟悉的人(即使是親戚如舅舅)會感到害怕或不安,表現為哭泣、躲避等反應。這是寶寶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 分離焦慮:寶寶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依附關係強烈,當被帶離主要照顧者或與不熟悉的親戚相處時,會因安全感缺失而哭泣。

  • 過度保護與依賴:如果寶寶平時被主要照顧者過度保護,缺少與其他人的互動,適應新環境和新人的能力較弱,容易在見到親戚時哭鬧。

  • 性格與適應能力差異:有些寶寶性格較內向或較不喜歡群體活動,對陌生人或多人的場合容易感到壓力,導致哭泣。

  • 心理需求與溝通方式:寶寶哭泣也是他們表達不安、需求安全感的溝通方式,當面對不熟悉的人時,哭泣是他們尋求安慰的反應。

因此,寶寶對舅舅等親戚哭泣,通常是因為他們尚未完全適應陌生人或新環境,這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反應。父母和親人可以透過逐步增加寶寶與親戚的互動、給予安全感和耐心安撫,幫助寶寶慢慢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