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在課堂發言上普遍較為害羞和謹慎,較少主動舉手發言,原因包括傳統教育模式強調「正確答案」、害怕講錯、擔心影響他人或被同學負面評價,以及儒家文化中尊重、謙遜、不搶風頭的價值觀;相較之下,外國學生(如美國學生)則較習慣直率、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鼓勵舉手發言,將發言視為梳理思緒、表達觀點和促進交流的重要過程。
具體來說:
- 台灣學生常因害怕錯誤或不確定而不輕易發言,且擔心打斷課堂節奏或被同學排斥,課堂上常出現沉默或鴉雀無聲的情況。
- 外國學生(如美國UCLA學生)則在小班討論課中被鼓勵積極發言,透過發言過程將模糊想法轉化為清晰論點,並從同儕與教授回饋中獲得多元觀點,促進思考深化與人際互動。
- 文化差異使得外國學生習慣開門見山、理性直接的討論風格,而台灣學生則較圓融含蓄,擔心直接表達可能失禮。
- 傳統儒家價值觀強調謙卑與禮讓,導致台灣學生在課堂上較少搶風頭,較少主動提問或挑戰教師觀點。
因此,台灣與外國學生在課堂發言行為上的差異,主要源自教育體制、文化價值觀與社會互動習慣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