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月齡寶寶副食品的口感與食材調整建議如下:
-
4~6個月:以半流質、糊狀食物為主,主要讓寶寶學習吞嚥和適應新口感。建議從單一食物開始,先嘗試不易過敏的穀物(如米泥、米精),再逐步加入蔬菜泥、水果泥,食物需攪打成泥狀,質地均勻且易吞嚥,避免脹氣和咀嚼困難。一天一次,少量多樣化嘗試,且不加調味料。
-
6~8個月:食物質地可調整為較稠的粥或搗碎泥狀,開始練習固體的手指食物(如米餅、軟質水果),讓寶寶用舌頭碾碎。一天2-3次副食品,量依寶寶食慾調整。此階段可開始多元天然食材,食物切成寶寶容易抓握大小,煮熟至軟爛。
-
8~10個月:增加食物口感變化,從軟泥狀逐漸增加有嚼勁的固體食物,如蒸蛋、炒蛋等,食物可切丁狀,讓寶寶練習咀嚼。食物口感多樣化,包括入口即化、軟硬適中、爆漿等,促進口腔發展。
-
11~12個月:寶寶開始以牙齦咀嚼替代舌頭壓碎,副食品可提供較軟的固體塊狀食物,增加食物風味,並特別注意含鐵豐富食材的攝取,每餐至少提供兩種高鐵質食物。
-
一歲以後:可跟著大人吃清淡的食物,食物多樣化且口感更接近成人飲食,但仍避免過硬、過圓、過韌的食物以防噎食,且避免添加鹽、糖等調味料。
注意事項:
-
副食品應以新鮮、天然未加工的原型食物為主,避免添加鹽、糖、味精等調味料,減輕寶寶腎臟負擔。
-
1歲前避免給予蜂蜜,以免肉毒桿菌中毒。
-
食物需剪碎、壓爛,避免過硬、過圓、過韌,降低噎食風險。
-
餵食時採用回應性餵食法,注意寶寶飢餓與飽足信號,不強迫進食。
以上建議有助於寶寶逐步適應不同口感與食材,促進健康成長與口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