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中)的入學考試制度歷經多次變遷,從日治時期至今,其歷史背景與制度演變對台灣中等教育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建中起源於日治時期,前身為1898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1907年獨立設校,1909年遷入現址。當時學生以日籍子弟為主,臺籍學生比例極低,直到1922年實施臺日共學制,臺籍學生才逐漸增加,但仍少於3%。日治時期的入學制度強調品德與均衡發展,修業年限固定為五年,且臺灣人與日本人同校但名額分配不均,臺籍學生需與日籍學生競爭有限名額。
戰後,建中成為台灣頂尖的公立高中,入學考試制度逐步從單一考試轉向多元入學管道。自2000年代起,配合教育部推動的多元入學制度,建中開始採用聯合甄選及校內多元管道相結合的方式招生,尤其在數理資優班的招生上,結合國中數理資優生聯合甄選與校內甄選,形成混合編班制度。
整體而言,建中入學考試制度的變遷反映了台灣教育政策的演進:從殖民時期的嚴格競爭與種族不平等,到現代強調多元選拔與資優教育,這些制度調整不僅影響建中學生的組成,也對台灣中學教育的公平性與多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建中入學考試的嚴格性與競爭激烈,使其成為台灣學生追求優質教育的代表,對社會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亦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