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入學制度與教育公平性的討論,主要聚焦在該制度是否能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或反而加劇社經地位差距。

多元入學制度的背景與內容
自2000年起,臺灣高中職升學管道從過去單一聯考,轉為包含推薦甄試、申請入學、登記分發與直升入學等多元方式,並於2001年全面廢除聯考,改由多元入學方式取代。

公平性質疑與實證研究結果
多元入學制度實施後,社會上對其公平性有不少質疑,尤其擔心「多錢入學」現象,即富裕家庭透過經濟資源獲得入學優勢。然而,根據多項學術研究與全國考招資料分析,並未發現「多錢入學」的明顯證據。研究指出:

  • 家庭收入與入學管道選擇之間並無顯著關聯,富裕家庭並未因多元入學而獲得額外入學優勢。
  • 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學生較傾向採用申請入學管道,但這與經濟資源無直接關係。
  • 多元入學制度雖未完全消除社經差距,但相較於過去單一聯考,低收入與高收入學生進入公立大學的機會差距有所縮小。
  • 多元入學將過去一次性篩選改為多次篩選,篩選機制更分散,理論上有助於多元能力的展現與評估。

結論
整體而言,從現有的實證研究來看,多元入學制度並未加劇教育不公平,反而在某些層面上稍微改善了社經背景對入學機會的影響。當然,制度仍有改進空間,尤其在如何確保篩選過程的透明與公正,以及減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

因此,對多元入學制度的公平性討論,應以科學數據和整體趨勢為依據,而非僅憑個人經驗或印象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