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結節性癢疹與其他孕期皮膚疾病

妊娠期結節性癢疹

定義與症狀
妊娠期結節性癢疹(Prurigo of Pregnancy)是一種好發於懷孕中、後期的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為一顆顆丘疹,極度搔癢,但不會出現水泡。病灶多出現在腹部、背部、軀幹、手、腳、手背等部位,通常不會影響臉部。這種癢疹屬於可逆性皮膚病,產後大多會自行消失。

成因
目前認為與母體免疫反應、荷爾蒙變化、天氣乾燥及異位性體質有關。部分孕婦若有過敏體質(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發生機率可能較高。

治療與注意事項
由於孕婦擔心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常會隱忍不適,但醫師會根據情況開立較安全的B級抗組織胺或低濃度類固醇藥膏,以確保用藥安全。若搔癢嚴重影響睡眠或抓破皮膚,可能導致感染,應及時就醫。

對胎兒的影響
妊娠期結節性癢疹本身不會對胎兒造成直接影響,除非皮膚破損引發感染,才可能產生併發症。


其他常見孕期皮膚疾病

疾病名稱 好發時期 主要症狀與特徵 好發部位 預後
妊娠異位性皮疹 孕期任何階段 皮膚乾燥、劇癢、脫屑,外觀類似濕疹 關節(手肘、膝蓋等) 產後多改善,少數持續
妊娠期搔癢性毛囊炎 中、後期 紅色丘疹,無粉刺,不長在臉上 軀幹、背部、胸部 產後恢復正常
妊娠蕁麻疹(PUPPP) 後期(第三孕期) 劇烈搔癢的紅疹、斑塊,常從妊娠紋開始 腹部、大腿、臀部 產後消失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症 中、後期 全身性搔癢,無明顯皮疹,可能伴隨黃疸 全身 需密切監測胎兒

重點比較

  • 結節性癢疹:以顆粒狀丘疹、極度搔癢為特徵,好發於軀幹、四肢,產後多自行消退,不影響胎兒。
  • 異位性皮疹:類似濕疹,好發於關節,與過敏體質相關,產後多改善。
  • 搔癢性毛囊炎:紅色丘疹,無粉刺,好發於軀幹,產後恢復。
  • PUPPP:劇癢紅疹,常從妊娠紋開始,好發於腹部,產後消失。
  • 肝內膽汁淤積症:全身搔癢無皮疹,需警惕胎兒風險。

日常照護建議

  • 避免過度搔抓:以免皮膚破損感染。
  • 保持皮膚濕潤:使用溫和保濕產品,減少乾燥不適。
  • 穿著寬鬆衣物:減少摩擦刺激。
  • 及時就醫:若症狀嚴重或持續,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切勿自行用藥。

小結

妊娠期結節性癢疹是孕期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與其他孕期皮膚疾病(如異位性皮疹、搔癢性毛囊炎等)在症狀、好發部位及預後上有所不同。多數孕期皮膚疾病在產後會改善或消失,對胎兒影響有限,但若症狀嚴重或合併感染,應及時就醫以確保母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