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肌肉神經發育尚未成熟,常會出現抖動現象,這多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與神經系統發育過程密切相關。新生兒及嬰兒期的抖動(如四肢末梢抖動或陣攣)通常不是癲癇,而是因為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肌肉控制能力尚弱,導致肌肉不自主地抖動或抽動。
具體來說:
-
神經發育未成熟:寶寶出生後,神經系統仍在快速發展,神經訊號傳導尚不穩定,容易出現不自主的肌肉抖動或抽動,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
快速動眼期(REM)影響:寶寶在睡眠中進入快速動眼期時,可能會出現手腳亂動、翻身等動作,這是因為大腦半清醒狀態下,潛意識仍會發送訊息給肌肉。
-
動作技能發展階段:4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學習坐、爬、走等動作,神經肌肉協調逐漸建立,睡眠中或清醒時的抖動可能是肌肉練習或神經訊號調整的表現。
-
區分抖動與痙攣:若握住寶寶抖動的肢體能停止抖動,通常不是癲癇性痙攣,而是一般的生理性抖動或陣攣。
-
異常情況需注意:若寶寶運動發展明顯落後(如無法扶物站立、肌肉無力或持續顫抖),可能涉及腦部控制或肌肉本身問題,應及早就醫評估。
所以,寶寶的肌肉抖動多與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及動作發展階段有關,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伴隨運動發展異常或持續不退,則需醫療專業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