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覺時突然抖動的常見原因
- 神經系統尚未成熟:新生兒的神經系統仍在發展,容易出現「驚嚇反射」(Moro Reflex),當受到外界聲音、光線或環境變化刺激時,寶寶會突然手腳伸展或抖動,有時也會因此醒來或發出聲音。這種現象通常在出生後4個月左右會逐漸消失。
- 睡眠週期與快速動眼期(REM):嬰兒的睡眠週期較短(約50分鐘),且快速動眼期比例較高,此時寶寶處於半清醒狀態,容易有翻身、手腳亂動、發出聲音等表現,這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 動作技能發展:4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發展翻身、坐、爬等動作,有時在睡夢中潛意識仍會驅動肢體活動,導致睡覺時手腳動來動去。
- 環境適應與壓力:新生兒剛離開母體,對外界環境尚不熟悉,可能因陌生感導致腎上腺素上升,進而影響睡眠時的肢體活動。
生理機制
- 驚嚇反射:這是一種原始反射,由腦幹控制,當感覺系統(如聽覺、觸覺)接收到突發刺激,會引發全身肌肉短暫收縮,表現為突然的抖動或伸展,目的是自我保護。
- 睡眠中的肌肉抽動:類似成人的「入睡抽動」(Hypnic Jerk),可能與大腦在進入睡眠時,神經系統仍處於活躍狀態有關,導致肌肉不自主收縮。不過,嬰兒的抽動更多與神經發育未成熟有關,而非壓力或疲勞。
- 快速動眼期活動:在REM睡眠階段,大腦活動活躍,可能伴隨眼球快速轉動、呼吸不規則及肢體輕微抽動,這是睡眠週期的正常現象。
何時需要留意
大多數寶寶睡覺時的抖動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改善。但若出現以下情況,建議諮詢醫師:
- 抖動頻率異常高或持續時間過長
- 伴隨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臉色發白等異常症狀
- 抖動發生時寶寶無法被安撫或喚醒
小結
寶寶睡覺時突然抖動,主要與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睡眠週期特性及動作發展有關,多數情況下無需過度擔心。若抖動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則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