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吞異物後的觀察指標安全環境預防措施如下:

觀察指標

  1. 呼吸道症狀

    • 持續流口水、無法吞嚥、嘔吐
    • 呼吸困難、咳嗽、喉嚨、胸口或上腹疼痛
    • 精神活動力明顯減退
    • 若出現窒息或完全無法呼吸,需立即施行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嘗試排出異物
  2. 腸胃道症狀

    • 腹脹、腹痛、劇烈嘔吐
    • 注意糞便中是否有異物排出
    • 小於2公分的物品通常1.5到2天內可排出腸胃道,大部分異物會在4~6天內排出,但有時需3~4週
  3. 異物特性與風險

    • 危險物品如鈕扣電池、兩顆以上強磁鐵、尖銳物(骨頭、魚刺、髮夾、別針等)、腐蝕性或毒性物質應立即就醫
    • 直徑超過2公分的硬幣或鈕扣電池卡在食道或幽門風險較高,可能需要內視鏡取出
  4. 處理原則

    • 若異物仍在口中,應立即移除
    • 不建議催吐,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 若有窒息情況,立即施行急救措施並送醫

安全環境預防措施

  • 避免讓寶寶接觸小物品:家中應將鈕扣、硬幣、磁鐵、針類、電池等小物品放置於寶寶無法觸及的地方。
  • 監督寶寶活動:尤其是6個月到6歲的幼兒,因為此年齡層誤吞異物的風險最高。
  • 教育家長與照護者:了解異物吞食的危險性及急救知識,能及時發現異狀並採取行動。
  • 保持環境整潔:避免地面或玩具中有小零件散落,減少誤吞機會

若發現寶寶疑似吞異物,應密切觀察上述症狀,並儘速就醫評估,避免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