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吞下異物後的觀察重點與警示症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觀察重點
- 呼吸狀況:注意寶寶是否有呼吸困難、喘鳴、咳嗽不止或無法發聲,這可能代表氣道部分或完全阻塞。
- 吞嚥困難:寶寶是否出現吞嚥疼痛、流口水或拒絕進食,可能是異物卡在食道。
- 嘔吐或腹痛:異物若卡在胃腸道,可能引起嘔吐、腹痛或腹脹。
- 異物大小與形狀:若吞入的異物長度超過3公分或直徑超過2公分,較難自然排出,需特別留意。
- 異物種類:尖銳物、強酸強鹼物質、含鉛物體或電池等,因可能造成穿孔、黏膜損傷或中毒,必須立即就醫。
警示症狀(需立即就醫)
- 呼吸急促、喘鳴、無法呼吸或發聲:可能氣道完全阻塞,屬緊急狀況。
- 持續劇烈咳嗽或嘔吐。
- 臉色蒼白、發紺(嘴唇或指甲發藍)。
- 意識不清或昏迷。
- 腹部劇痛或持續嘔吐。
- 吞入電池、尖銳物或腐蝕性物質,因可能造成嚴重內部損傷。
急救與處理建議
- 1歲以下嬰兒:採用趴著擊背法(讓嬰兒腹部朝下,背部朝上,拍打背部5下),再翻身腹部朝上,按壓胸骨下方約2-3公分處5下,重複操作直到異物排出或救護人員到達。
- 1歲以上幼兒:可採用成人式哈姆立克腹部推壓法,若多次嘗試無效,立即呼叫119送醫。
- 異物排出後:仍建議送醫檢查,確保無其他併發症。
家長應避免讓寶寶接觸小而易吞入的物品,並隨時注意寶寶的口腔及玩具安全,預防異物誤吞。
以上資訊綜合自多個醫療來源,提供寶寶吞異物後的觀察重點與警示症狀,並強調急救方法與就醫時機,能有效協助家長及照護者及時處理此類緊急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