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吞下異物後,是否能自然排除以及何時需要醫師介入,主要取決於異物的種類、大小、位置及寶寶的症狀表現。

自然排除的情況

  • 多數異物可自行排出腸胃道,尤其是小於2公分的物品,平均排出時間約1.5至2天;超過2公分的異物排出時間較長,約2至3天甚至可達1週。
  • 腸胃道中異物容易卡住的部位包括:上段食道、賁門(食道與胃交接處)、幽門(胃與十二指腸交接處)、迴盲瓣(小腸與大腸交接處)。
  • 約10~20%的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約1%需開刀。
  • 家長應仔細觀察寶寶的大便,尋找是否有排出異物,並注意是否有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

何時需要醫師介入

  • 異物卡在氣道造成哽塞,寶寶出現無法咳嗽、發不出聲音、臉色發紫、呼吸困難等症狀,需立即處理並送醫。
  • 當異物仍在口中且可見時,可嘗試小心移除,但不可盲目挖取以免推得更深或造成喉嚨損傷。
  • 若寶寶出現窒息、無法呼吸,應立即施行哈姆立克法(腹部推壓法)或拍背法協助排出異物,必要時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並盡速送醫。
  • 吞食危險物品(如鈕扣電池)或出現呼吸道、腸胃道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 不建議催吐,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如吸入性肺炎)。

簡要處理步驟(異物哽塞)

  1. 鼓勵寶寶咳出異物,並檢查口腔是否有鬆脫異物可取出。
  2. 若無法咳出,讓寶寶前傾,用掌根拍打背部5次。
  3. 若仍未成功,施行哈姆立克法(腹部推壓)5次。
  4. 若寶寶失去意識,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並呼叫救護。

總結:
寶寶吞下異物後,多數情況下異物會自然排出,家長需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及腸胃症狀,並注意排便情況。若出現呼吸困難、哽塞、異物卡在氣道或吞食危險物品,應立即就醫並採取急救措施。避免自行催吐或盲目挖取異物,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