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透過剩食傳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且這是腸病毒主要的傳染途徑之一。根據疾管署的資料,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傳染,包含糞口途徑以及受污染的水或食物,這意味著若食物被病患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食用這些剩食就可能導致感染。

具體來說,腸病毒的傳染途徑包括:

  • 糞口傳染:接觸被病患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
  • 食物污染:食用病患吃剩或被分泌物飛濺污染的食物。
  • 接觸病患皮膚水泡液體
  • 呼吸道飛沫傳染

因此,剩食如果在準備或保存過程中被病患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或是未經充分加熱消毒,就有可能成為腸病毒的傳染媒介。

此外,腸病毒在發病前數天即具有傳染力,且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長達8到12週,這使得病毒在家庭或托育機構中容易透過食物或接觸傳播。

為避免透過剩食傳染腸病毒,建議:

  • 避免食用病患吃剩的食物。
  • 食物應充分加熱,尤其是熱湯、熱飲料等。
  • 餵食嬰幼兒時注意手部清潔與消毒。
  • 家庭成員避免共用餐具和食物。
  • 自行泡製消毒水清洗廚具、餐具,減少病毒傳播風險。

至於其他疾病,許多食媒性疾病也可能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傳播,尤其是細菌性或病毒性腸胃炎等,但具體傳染機制會依病原體不同而異。

所以,腸病毒透過剩食傳染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且是重要的傳染途徑之一,防範重點在於避免食物被污染及確保食物充分加熱消毒。其他食媒性疾病也有類似透過受污染食物傳染的風險,但需依病原體特性做具體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