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腸炎與母乳媽媽食用海鮮的關聯主要在於海鮮蛋白可能透過母乳傳遞,誘發嬰兒的食物蛋白過敏反應,進而引發過敏性腸炎的症狀。
根據台灣的臨床經驗與研究,帶殼海鮮(如蝦、蟹)是成人及兒童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之一,而嬰幼兒則以牛奶和雞蛋為主,但海鮮蛋白仍可能透過母乳影響嬰兒。臨床案例顯示,有哺乳媽媽食用蝦子等海鮮後,嬰兒出現血絲黏液便,經排除感染等其他原因後,確診為過敏性腸炎,症狀在停止食用相關食物並改用水解配方奶後迅速緩解。
過敏性腸炎(如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群)是一種食物過敏疾病,病人(嬰兒)在食用過敏食物後1~4小時內會出現劇烈嘔吐、血便等症狀,但不一定有典型的皮膚過敏反應。對於哺乳媽媽來說,避免食用海鮮、堅果、牛奶、雞蛋等常見過敏原,有助於減少嬰兒因食物蛋白過敏引起的腸炎症狀。
總結:
- 母乳媽媽食用海鮮(特別是帶殼海鮮)可能導致嬰兒透過母乳接觸到過敏蛋白,誘發過敏性腸炎。
- 過敏性腸炎常見症狀包括血絲黏液便、嘔吐等,需排除其他腸道疾病。
- 臨床建議哺乳媽媽避免食用海鮮及其他常見過敏食物,以降低嬰兒過敏風險。
- 症狀嚴重時,醫師可能建議改用水解配方奶,幫助嬰兒症狀緩解。
這些資訊對於哺乳期媽媽及嬰兒的飲食管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