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選擇不餵母奶的原因多元且複雜,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解析:
1. 生理因素
- 奶水不足:可能因哺乳頻率不夠(建議一天哺餵8-12次)、寶寶吸吮姿勢不正確、使用奶嘴或安撫奶嘴降低吸吮意願等導致奶水產生不足。
- 藥物或食物影響:某些退奶藥(如bromocriptine、cabergoline)、含pseudoephedrine的感冒藥、含雌激素的避孕藥、酒精、抽菸及部分草藥(薄荷、韭菜、人蔘)可能影響奶水分泌。
- 寶寶因素:寶寶愛睡、吸吮功能障礙(如舌繫帶過緊、顎裂、神經肌肉問題)也會影響哺乳。
- 哺乳不順:如乳腺阻塞、乳頭受傷、穿著過緊內衣、睡眠不足、壓力大等都可能造成哺乳困難。
2. 心理因素
- 媽媽的心理壓力、憂慮、自信不足、不喜歡哺乳或疲憊感,這些心理狀態會影響哺乳意願與奶水分泌。
- 社會與家庭壓力:部分媽媽因外界對母乳哺育的期待與評論感到壓力,甚至因為不餵母乳而被過度關心或批評,導致身心疲憊。
3. 社會文化與自主權
- 現代媽媽的育兒自主意識提升,約有九成以上的爸媽能自主決定是否哺餵母乳,且夫妻間多能達成共識。
- 然而,仍有約四成爸媽因哺乳議題感受到他人的過度關注,這種社會壓力可能影響媽媽的選擇。
4. 產後身心狀況
- 嚴格的母嬰親善政策(如強制母嬰同室、親餵)可能造成部分媽媽產後憂鬱,進而影響哺乳意願。
- 身心疲憊、產後憂鬱等狀況也會使媽媽選擇不餵母乳。
綜合以上,媽媽不餵母奶的原因涵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產後身心健康等多重因素,且每位媽媽的狀況不同,選擇不餵母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