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調查與研究,手機成癮問題在兒童與青少年中相當普遍,且與網路使用行為密切相關:
-
一項2020年在臺灣進行的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涵蓋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發現智慧型手機成癮者比例分別為國小31.7%、國中41.0%、高中43.7%。成癮者通常螢幕使用時間較長,且國小與國中成癮者學業表現較差,但視力狀況並非成癮者的顯著特徵。
-
2023年數位發展部調查指出,臺灣青少年上網率達100%,其中97.2%透過手機上網。家長對青少年手機使用的介入(如限制管控與引導支持)對減少問題手機使用行為有正面影響,且這些介入策略透過滿足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歸屬感)間接促進健康使用。
-
教育部學生網路使用調查顯示,手機成癮的兒童常見症狀包括無法控制使用時間、對限制反應激烈、使用手機逃避課業與人際問題、過度投入網路世界而忽略現實生活等。國小高年級每日上網超過3小時者超過38.3%,國中階段更高達57.6%,且使用時間越長,家長感到困擾的比例越高,顯示成癮問題與親子關係緊密相關。
-
另外,2023年臺北市議員調查指出,有62.2%的家長認為孩子有手機成癮症狀,且因手機使用產生親子衝突的比例高達五成以上。青少年每日平均上網時間超過7小時,遠高於全球平均,反映出「數位原住民」世代過早且長期接觸電子產品,成癮風險令人擔憂。
綜合以上,兒童與青少年的手機成癮問題不僅影響學業與心理健康,也與家庭互動密切相關。有效的家長介入與教育策略,特別是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是防治手機成癮的重要方向。此外,持續監測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並設計針對性的防治課程,對減少成癮現象具有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