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流產指的是懷孕三個月(約12週)以內的流產現象,醫學上認為這是相當常見的情況,約有15%至25%的孕婦會經歷流產。

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

  1. 染色體異常
    這是早期流產最常見的原因,約佔50%以上的自然流產案例。胚胎在受精時可能發生染色體錯誤分配(如三倍體、單倍體、多倍體),導致胚胎無法正常發育,最終自然淘汰。

  2. 母體健康狀況
    包括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如抗磷脂質症候群)、盆腔炎症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胚胎的著床與發育。

  3. 子宮結構異常
    宮腔形態異常、子宮肌瘤等問題會影響胚胎在子宮內的正常著床和成長。

  4. 荷爾蒙問題
    如黃體功能不全,導致子宮內膜無法提供適合胚胎著床的環境。

  5. 生活習慣與年齡因素
    吸煙、酗酒、使用毒品等不健康生活習慣會增加流產風險。女性年齡越大(特別是35歲以上),卵子的品質下降,流產風險也顯著增加。

醫學觀點與臨床建議

  • 流產多為偶發性,與遺傳因素及孕婦年齡高度相關,大多數流產並非母體行為或生活習慣直接造成。
  • 習慣性流產(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定義為兩次或以上經臨床確認的妊娠失敗,屬於一種疾病狀態,需進一步醫學評估和治療。
  • 早期流產的症狀主要是陰道出血,可能伴隨腹痛。陰道出血不一定代表流產,但若出血持續且伴隨疼痛,應立即就醫。
  • 約30%的孕婦在出現早期陰道出血後會發生自然流產,但仍有約一半孕婦能繼續懷孕,醫師會根據子宮頸狀況及超音波結果判斷胎兒存活可能性。

總結來說,早期流產多因胚胎染色體異常導致,是自然淘汰不適合繼續發育胚胎的生理機制。母體健康、子宮環境、荷爾蒙狀況及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會影響流產風險。若有反覆流產,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找出潛在病因並進行適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