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便秘與排便困難的觀察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排便頻率與次數

  • 便秘通常定義為一週排便少於3次,且排便困難。
  • 嬰兒(尤其是0-2個月的母乳餵養嬰兒)排便頻率可能較低,2-3天甚至一週才排便一次,但若排便時無不適,通常不算便秘。

2. 排便時的行為與不適感

  • 觀察嬰幼兒排便時是否有明顯不適,如哭鬧、用力漲紅臉、肢體僵硬等,這些是便秘的重要指標。
  • 嬰兒排便困難(如用力、臉紅)不一定是便秘,可能是因為排便肌肉協調尚未成熟,通常3-4個月大後會改善。

3. 大便的性狀

  • 便秘時大便常呈現乾燥、堅硬、塊狀或顆粒狀,且量比平常多,可能有異常臭味。
  • 正常嬰兒大便多為軟或糊狀,不應有肛門裂傷或出血。

4. 伴隨症狀

  • 便秘可能伴隨腹部脹氣、腹痛、食慾不振、活力下降、脾氣暴躁等。
  • 注意是否有腹部緊繃感或不適。

5. 可能原因

  • 飲食因素:纖維攝取不足、水分不足、高蛋白或精製食物偏多。
  • 排便習慣不良:幼兒可能因玩耍或害怕廁所而忍便,導致糞便水分被吸收變硬。
  • 生理發展:嬰兒排便肌肉協調尚未成熟。

總結觀察重點表格

觀察項目 具體內容
排便頻率 一週少於3次需注意,母乳嬰兒可適度放寬標準
排便行為 是否哭鬧、用力、臉紅、肢體僵硬等不適表現
大便性狀 是否乾硬、塊狀、異味,是否有肛門裂傷或出血
伴隨症狀 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活力下降、脾氣變差
可能原因 飲食纖維、水分不足,排便習慣不良,肌肉協調未成熟

透過以上觀察,家長可判斷嬰幼兒是否有便秘或排便困難的問題,並適時調整飲食、增加水分與運動,或尋求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