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哺育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新生兒哭鬧難以安撫與哺餵困難:新生兒哭鬧不安,讓父母難以判斷是否吃飽,導致加配方奶的情況增加,影響純母乳哺餵率。
  • 產後母親身體疲累與乳汁不足的擔憂:產後身體疲累及擔心乳汁不夠是常見原因,影響母乳哺餵的持續性。
  • 護理人員衛教不足與不一致:護理人員未能持續且一致地提供母乳哺餵指導,缺乏隨時教導,降低母乳哺餵率。
  • 母乳哺餵錯誤觀念與社會文化因素:部分民眾誤認為母乳哺餵會影響女性身材或健康,且配方奶推銷強力且容易取得,導致母乳哺餵意願降低。
  • 母嬰親善措施落實不佳:雖然母嬰親善院所認證率高,但實際落實母嬰親善措施的程度下降,影響哺乳率。
  • 職業因素與身體不適:母親因工作或身體狀況不適,難以持續母乳哺餵。

針對上述問題,對策包括:

  • 加強產後護理與衛教:提升護理人員對母乳哺餵的專業指導與持續支持,確保衛教內容一致且隨時可得。
  • 推動母嬰親善院所措施落實:不僅要提高認證率,更要確保院所積極執行母嬰親善政策,提供支持母乳哺餵的環境。
  • 改善產後環境與親子同室:促進24小時親子同室,增進母嬰互動與哺乳機會。
  • 提升社會大眾對母乳哺餵的正確認知:透過宣導消除錯誤觀念,強調母乳的健康益處,減少配方奶的過度依賴。
  • 提供職場支持措施:如哺乳室設置、彈性工作時間等,幫助職業婦女持續哺乳。

綜合來看,母乳哺育率下降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需從醫療、社會、政策及個人層面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提升母乳哺餵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