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母乳哺育率的現況與趨勢可從歷史數據與近年調查中觀察到明顯變化與挑戰:

  • 歷史趨勢:三、四十年前,臺灣嬰兒大多以母乳哺育,1950年代母乳哺育率高達94.5%。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變遷及就業婦女增加,加上配方奶粉進口與推廣,母乳哺育率逐年下降。1989年產後一個月哺餵母乳率僅26.6%。

  • 近年數據:2000年代以後,母乳哺育觀念逐漸被接受,2002年調查顯示產後一個月純哺餵母乳率約5%,混合哺餵率約35.9%。2012年調查中,醫院純母乳哺育率約29.4%,嬰兒滿月時純母乳哺育率約33.2%,產後六個月時降至13.1%。

  • 政策推動與成效:國民健康署推動母乳哺育政策,2012年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達49.6%,接近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50%的目標,且高於全球平均38%。但2013、2014年連續兩年下降至45.8%。

  • 影響因素:母嬰同室與早期肌膚接觸被證實是成功哺乳的重要因素,但在臺灣推行困難,過去寶寶出生後即被抱走放嬰兒室的舊模式仍普遍存在,影響母乳哺育持續率。此外,配方奶粉強力促銷、醫護人員鼓勵不足及民眾錯誤觀念(如擔心影響身材或母體虛弱)也是哺乳率偏低的原因。

  • 政策目標:持續推動自然、溫馨的母乳哺育環境,提升產後一個月及六個月母乳哺餵率,並加強醫療機構遵守國際母奶代用品銷售規範,減少配方奶粉不當促銷。

綜合來看,臺灣母乳哺育率經歷過大幅下降後,近年在政策推動下有明顯回升趨勢,但仍面臨推廣與持續哺乳的挑戰,未來需加強母嬰同室、早期接觸及醫護支持等措施,以達成國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