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時間安排與建立閱讀習慣的策略,重點在於「持之以恆」與「靈活調整」,以下整理出具體建議:
親子共讀時間安排
- 不拘泥於固定時段:共讀時間可以安排在清晨醒來、飯後、睡前等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時刻,讓共讀成為生活作息的一部分,增加親子共讀的自然性與持續性。
- 利用零碎時間:外出時攜帶1至2本繪本,善用排隊、看診、等待用餐、搭乘交通工具等零碎時間共讀,讓閱讀成為陪伴孩子消磨時間的好朋友。
- 每日共讀10分鐘即可:學齡前孩子的共讀時間不必過長,每天10分鐘的共讀習慣,長期累積可達300小時以上,對孩子成長有顯著助益。
- 固定時段有助養成習慣:若能在固定時段按表操課,讓孩子愉悅地進入閱讀氛圍,能更快養成閱讀習慣。時間長短不是重點,重點是「持續」與「規律」。
- 閱讀時間不必連續長時間:例如訂定2小時的閱讀時間,並非要孩子持續看書,而是包含選書、翻閱等活動,讓閱讀活動更愜意。
建立閱讀習慣的策略
- 觀察孩子狀況調整共讀時間:依孩子的身心狀況與意願調整共讀時間,避免強迫,讓孩子慢慢習慣共讀。
- 樂於陪伴與對話式共讀:親子共讀重點在陪伴,透過「對話式共讀」與孩子形成學習共同體,透過互動提升孩子的語言與認知能力。
- 多元共讀方式:嘗試不同共讀風格,如詳細描述故事、角色扮演、天馬行空的說故事方式,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與想像力。
- 創造閱讀氛圍:設置專屬的閱讀區域,提供多元豐富的藏書,讓孩子一踏入空間就能啟動閱讀的連鎖反應。
- 將閱讀融入日常生活:讓共讀成為幫助孩子安頓身心、避免煩躁的工具,讓書籍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好朋友。
透過以上時間安排與策略,親子共讀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也能有效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與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