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發展的里程碑主要分階段呈現,從出生到3歲是語言能力快速成長的黃金期。重複語言行為在此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是幼兒學習語言、模仿聲音及鞏固語言理解的自然表現。
幼兒語言發展的主要里程碑
- 0-6個月:對聲音敏感,會轉頭尋找聲源,開始發出不同聲音(如咿呀聲),對環境聲音有反應。
- 6-12個月:開始模仿聲音,會重複簡單音節(如「爸爸爸」、「媽媽媽」),對簡單指令有反應,開始理解物品名稱。
- 1歲至1.5歲:開始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詞彙約10-50個,能聽懂簡單指令,開始用單字表達需求。
- 1.5歲至2歲:詞彙量快速增加至50-100個,開始組合兩個詞成短語(如「喝水水」、「爸爸球球」),能理解更複雜指令。
- 2歲至3歲:詞彙量爆發,一天可學習6-10個新詞,開始使用簡單問句、否定句,能與大人輪流對話,理解代名詞及形容詞,語句結構更完整。
- 3歲以上:開始說更長且複雜的句子,能使用複數、介詞和代名詞,開始敘述故事並進行推理和提問(如「為什麼期」)。
重複語言行為的意義
- 語言學習與模仿:幼兒透過重複聽和說,模仿成人語音和語調,這是語言習得的關鍵過程。例如,重複同一音節或詞語有助於練習發音和語音記憶。
- 語言鞏固與理解:重複聽同一故事或語句,有助於幼兒理解語言結構和詞彙意義,促進語言能力的深化。
- 社會互動與情感連結:重複語言行為常伴隨與成人的互動,透過輪流說話和回應,幼兒學習對話規則和社交技巧。
- 認知發展的反映:重複語言行為也反映幼兒認知發展,如記憶力、注意力和語言邏輯的提升。
所以,幼兒語言發展是一個從聲音模仿、詞彙累積到句子組合與社交互動的漸進過程。重複語言行為不僅是語言學習的自然現象,也是促進語言理解和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家長和教育者應提供豐富且支持性的語言環境,鼓勵孩子多聽多說,並耐心回應其語言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