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治療鼻竇炎的效果
-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尤其當症狀嚴重、持續超過10天或惡化時,醫師通常會建議使用抗生素。標準療程為7-14天,嚴重或慢性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1-3個月)。抗生素治療有效時,症狀應在48-72小時內改善。
- 慢性鼻竇炎:治療較複雜,除抗生素外,常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口服類固醇、白三烯素調節劑等,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
- 療效爭議:部分國際研究指出,對於輕中度急性鼻竇炎,抗生素與安慰劑的效果差異不大,多數患者會自行康復,因此抗生素並非絕對必要。但台灣臨床指引仍建議,若確診為細菌性感染,應給予完整抗生素療程。
停藥後復發的可能原因與處理
- 未完成療程:若抗生素未按醫囑服用足夠天數,細菌可能未被完全清除,導致症狀復發。因此,即使症狀改善,也應完成整個療程。
- 抗藥性問題:隨意停藥可能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未來治療更困難。
- 非細菌性原因:若鼻竇炎由過敏、病毒感染或結構問題(如鼻息肉)引起,抗生素效果有限,需針對病因治療。
- 慢性或反覆發作:這類患者需長期追蹤,必要時調整藥物(如類固醇鼻噴劑)、考慮手術,並改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充足水分、避免過敏原、洗鼻等)。
復發時的處理建議
- 就醫評估:復發時應回診,由醫師判斷是否需再次使用抗生素、調整藥物或進一步檢查(如影像學、內視鏡)。
- 完整療程:若確認為細菌感染,應再次給予足量、足療程的抗生素,不可自行停藥。
- 輔助療法:搭配鼻噴劑、洗鼻、類固醇等,減輕症狀並降低復發風險。
- 生活調整:改善環境、規律作息、運動、充足水分,有助預防復發。
- 手術考量:若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可考慮手術(如鼻竇內視鏡手術)改善鼻竇通氣與引流。
小結
抗生素對細菌性鼻竇炎有一定效果,但需完整療程,不可隨意停藥,否則易復發且可能產生抗藥性。復發時應回診評估原因,必要時調整治療策略,並配合生活習慣改善與輔助療法,以降低再次發作風險。若非細菌性感染,則需針對病因治療,抗生素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