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鼻竇炎的診斷標準
臨床診斷標準
- 持續型症狀:鼻塞、流膿鼻涕(黃綠色膿鼻涕)、咳嗽等症狀持續超過10天未見改善,但少於30天,是急性鼻竇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 嚴重型症狀:高燒(超過39°C)合併連續3天以上的濃黃鼻分泌物,有時伴隨眼周圍腫脹、眼瞼浮腫、頭痛等表現。
- 惡化型症狀:原本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一度改善後又出現發燒、頭痛、黃綠膿鼻涕等症狀惡化。
- 其他症狀:臉部脹痛、鼻涕倒流(可能引起嘔吐)、口臭、夜間咳嗽加重等。
輔助診斷
- 理學檢查:醫師會進行詳細的鼻腔及口腔檢查,觀察是否有膿液、鼻息肉或鼻涕倒流等現象。
- 影像學檢查:一般情況下不需常規進行X光或電腦斷層,但若臨床診斷困難或懷疑併發症(如眼窩或顱內感染),可考慮影像學輔助。
- 實驗室檢查:副鼻竇穿刺引流術的細菌培養是黃金診斷標準,但因具侵入性,臨床上較少用於兒童。
鑑別診斷
需與一般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區分。病毒性感冒的黃綠膿鼻涕通常不超過72小時,若超過則需懷疑細菌性鼻竇炎。
嬰幼兒鼻竇炎的治療建議
一般治療
- 症狀緩解:適度退燒、使用安全的止咳藥幫助睡眠,吸鼻涕(可使用吸鼻器或由醫師協助)以保持鼻腔通暢。
- 蒸氣吸入:讓幼兒吸入蒸氣(如使用噴霧機或洗澡時待在蒸氣浴室),有助濕潤鼻腔、稀釋鼻涕,促進排出。
- 鼻腔沖洗:較大兒童可考慮生理食鹽水鼻腔沖洗,但嬰幼兒需謹慎,避免嗆到。
抗生素治療
- 適應症:臨床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時,建議儘早使用抗生素治療。
- 抗生素選擇:常見致病菌包括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抗生素應根據當地抗藥性趨勢及兒童年齡、過敏史等個別化選擇。
- 療程:一般建議治療10~14天,或至少症狀改善後再持續3~5天。
追蹤與轉介
- 症狀未改善:若治療3~5天後症狀未見改善,需重新評估診斷及治療策略,必要時轉介至耳鼻喉科或感染科。
- 併發症警訊:如出現高燒不退、劇烈頭痛、視力變化、眼周腫脹加劇、意識改變等,需立即就醫,排除眼窩或顱內感染等嚴重併發症。
小結
嬰幼兒鼻竇炎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持續或惡化的鼻塞、膿鼻涕、咳嗽等),必要時輔以理學檢查,影像學僅用於特殊情況。治療以症狀緩解及抗生素為主,並需密切追蹤療效與併發症。家長應注意症狀變化,及時就醫以確保適當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