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內記憶是指寶寶出生前在媽媽子宮內的記憶,通常寶寶在2至3歲時能較清楚地表達這些記憶,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記憶會逐漸淡化。寶寶可能會用言語、童言童語或畫畫的方式分享胎內的感受和經歷。

常見的胎內記憶描述包括:

  • 環境感受:寶寶常說「裡頭很溫暖、很舒服」、「像是噗通掉進海裡的感覺,水暖暖的、有點鹹」。
  • 身體感覺:會提到「有繩子(臍帶)連著媽媽」、「在游泳」、「在踢腳」、「手和腳會撞到牆,有時還會擠到臉」。
  • 聽覺記憶:能聽到媽媽的聲音或周圍的聲音,例如「聽到有人說『快點出來』」。
  • 情緒與互動:有寶寶說「我聽到媽媽在哭,所以我來了,這樣媽媽就不會哭了」,顯示胎內記憶中也包含情感連結。

寶寶的童言童語中,這些胎內記憶往往表現為簡單、直觀的描述,帶有天真且具象的語言,讓父母感受到孩子與自己之間的深刻連結。

此外,根據日本名醫池川明的研究,約有三成左右的孩子會保有胎內記憶,且這些記憶的真實性在部分案例中獲得醫療紀錄的佐證。

所以,胎內記憶內容多為溫暖、舒適的感覺,伴隨著對臍帶、游泳、觸碰子宮壁等具體細節的描述,寶寶透過童言童語分享這些記憶,讓父母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親子間的特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