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內記憶指的是嬰兒在母親子宮內時期所產生的記憶,這一概念在部分研究中被提出,但其真實性與科學基礎仍存在爭議。
日本婦產科醫師池川明的調查顯示,約有33%的孩子表示他們保有胎內記憶,且這些記憶在2至3歲時最為清晰,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遺忘。這些記憶內容多為胎內環境的感受,如溫暖、水的感覺、在子宮內的動作等。此外,美國兒童發展雜誌的研究指出,胎兒在30至38週時已具備短期記憶能力,34週時甚至能記憶資訊長達4週。
然而,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來看,胎兒的大腦(尤其是負責長期記憶的海馬體)尚未完全發育,形成穩定長期記憶的能力有限。部分專家認為,所謂的胎內記憶可能是孩子後來根據父母敘述、文化背景或夢境等重建的記憶,而非真實的胎內經歷。此外,胎內記憶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被賦予靈性意義,這也影響了人們對其真實性的解讀。
所以,胎內記憶在部分調查中有一定比例的孩子聲稱擁有,但科學上尚無明確證據支持胎兒能形成長期且真實的記憶。目前科學研究較支持胎兒具備短期記憶和學習能力,但是否能形成可回憶的胎內記憶仍待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