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內記憶指的是孩子在媽媽子宮內時所產生的記憶。雖然科學尚未完全證明胎兒是否真有胎內記憶,但已有研究顯示胎兒在孕晚期已具備一定的記憶能力。例如,荷蘭科學家發現胎兒在約30週時已能形成短暫記憶,並能對持續的刺激產生習慣反應,34週時的胎兒甚至能記憶持續達4週。

日本婦產科醫師池川明對3600對親子進行調查,發現約33%的孩子表示記得胎內的經歷,約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擁有胎內記憶;此外,約20%的孩子有出生當下的記憶(誕生記憶)。這些記憶通常在孩子2至3歲時最為清晰,超過6歲後則會逐漸淡忘。

孩子分享胎內記憶時,家長應以尊重和接納的態度傾聽,不用成人邏輯去質疑孩子的敘述,而是透過溫暖的回應來加深親子關係。例如,當孩子說出幸福的胎內記憶時,家長可以回應「媽媽一直在等你出生喔」,讓孩子感受到被期待和愛護。

此外,與孩子的溝通不僅限於語言,還包括觀察他們的表情、動作和語調,這些非語言訊息能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促進親子互動。

所以,探索胎內記憶不僅是了解孩子早期生命經驗的窗口,也是一種促進親子情感連結的重要方式。家長可在孩子三歲前多加詢問和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這將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