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的定義是指個體在一定時間內,將心智資源集中於特定目標或任務上的能力,是一種心智功能,能維持對刺激或活動的注意而不被干擾。
根據目前國際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ICF),專注力(注意力)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
持續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指在要求的時間內,持續保持專注的能力。例如長時間專心畫畫或閱讀,不因時間長而分心。
-
轉移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指能在兩個或多個任務間靈活切換注意力,而不致分心。例如抄寫黑板時,能在黑板與作業本間交替專注。
-
分配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指同時注意多個刺激或任務的能力,也就是俗稱的一心多用。例如上課時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抄筆記。
此外,根據心理學與教育領域的分類,專注力還可細分為五種主要類型:
注意力種類 | 定義與說明 | 例子 |
---|---|---|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 | 專注於單一目標或刺激,排除其他干擾。是最基本的專注力形式。 | 專心閱讀、聽音樂、寫作業 |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 長時間維持專注,避免分心。 | 長時間畫畫、持續聽講 |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 | 在多重刺激中選擇重要訊息,忽略無關干擾。 | 在吵雜咖啡廳中專心唸書 |
轉換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 | 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注意力,保持效率。 | 抄寫黑板與作業本間交替專注 |
分散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 | 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或訊息,分配注意力資源。 | 一邊聽課一邊抄筆記 |
這些分類強調專注力並非單一能力,而是多種注意力機制的綜合運作,能幫助個體在不同情境下靈活調整心智資源。
所以,專注力是心智集中於特定目標的能力,包含持續、轉移、分配等多種形式,且在實務中常見的分類還包括集中性、選擇性、轉換性與分散性注意力等,這些分類有助於理解專注力的多面向特質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