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與情緒管理在臺灣教育體系中密切相關,情緒管理被視為提升教師教學效能與班級經營的重要能力。

臺灣的研究與實務指出,教師情緒管理是教師在教學現場能覺察並調節自己及他人情緒反應的能力,能有效減少負面情緒、促進正向情緒,進而提升教學效能與師生互動品質。教師若能妥善管理情緒,不僅能減少與學生的衝突,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良好班級經營。

在專業發展層面,臺灣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積極推動將情緒管理納入師資培育課程,強化教師職前及在職的情緒管理素養,並辦理系統化的情緒管理研習課程,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與研討,鼓勵教師自我省思與成長。此外,設置教師心理諮商專責機構,提供教師遇到情緒困擾時的心理諮詢與專業支持,避免負面情緒影響教學工作。

教師情緒管理的有效推動,還需學校提供適當資源與支持,促進教師間交流分享成功經驗,並協助減輕教師身心壓力。研究也強調,教師情緒管理不應僅是消極處理負面情緒,更應積極培養樂觀、幽默與同理心等正向情緒,讓教師能以正向情緒進行教學,學生也能從中學習情緒調節的能力。

綜合來看,臺灣教師專業發展中情緒管理的核心策略包括:

  • 將情緒管理納入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課程,強化教師情緒調節能力。
  • 設立心理諮商專責機構,提供情緒支持與諮詢服務。
  • 促進教師間交流與資源共享,減輕壓力並提升正向情緒。
  • 強調正向情緒的培養與運用,提升教學效能與師生關係。

這些措施有助於教師在面對教學挑戰與壓力時,能有效管理情緒,促進專業成長與班級經營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