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的識別與評估應盡早進行,並在0至3歲的黃金期內尋求早期療育介入效果最佳。根據台灣相關研究與衛生政策,若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社交或生活自理等發展面向出現疑慮,應立即進行專業評估,及早發現發展遲緩問題,並開始早療介入。

具體來說:

  • 識別時機:家長或照護者若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發展指標,如語言遲緩、動作協調不佳、社交互動異常等,應儘速向醫療或早療機構尋求評估。

  • 評估程序:由衛生主管機關認可的醫療院所或早療中心進行多面向的發展評估,包括認知、語言、心理社會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確認是否符合發展遲緩標準,並發給相關證明。

  • 早療介入時機:越早介入越好,尤其是3歲前的黃金期,因為嬰幼兒腦部發展快速,早療成效可達3歲後介入的10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發展潛能,減輕障礙程度,促進日後獨立生活能力。

  • 政策與服務:台灣自1990年代起推動早期療育立法與政策,強調跨部門合作、社區基礎服務及家庭中心取向,確保所有有發展遲緩風險的學前兒童都能及時獲得評估與支持。

所以,若懷疑孩子有發展遲緩,應立即尋求專業評估,並在0至3歲期間積極接受早期療育介入,以達到最佳發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