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粗動作發展里程碑主要指大肌肉群(軀幹與四肢肌肉)控制與協調能力的逐步成熟,包含維持姿勢(躺、坐、站)、改變姿勢(坐到站、站到蹲)及移動能力(爬、走、跑、跳等)。這些動作發展通常依年齡階段有明確指標,但每個幼兒的發展速度存在個別差異。
以臺灣地區常見的發展里程碑為例:
年齡階段 | 粗動作發展里程碑 |
---|---|
2個月 | 趴著時能抬頭,盆骨貼床,頭胸離床,抱直時脖子豎直且居中 |
4-6個月 | 會自己翻身(由俯臥翻成仰臥),坐姿扶時頭部能抬起 |
7-8個月 | 能自己坐起 |
8-9個月 | 手腳交替爬行,肚子離地 |
10-12個月 | 能扶物站立,甚至自己站立或走路 |
2-3歲 | 能雙腳離地跳躍,上下樓梯(稍微不靠扶助),丟球等 |
3-4歲 | 不扶欄杆上下樓梯,單腳站立與跳躍,雙腳離地跳躍2下 |
個別差異方面,幼兒粗動作發展的速度會因遺傳、環境刺激、健康狀況等因素有所不同。發展原則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大肌肉到小肌肉動作逐步進展,且初期伴隨原始反射逐漸被自主控制動作取代。
家長與照護者可透過觀察上述里程碑,了解幼兒是否在正常範圍內發展,若有明顯落後或無法達成關鍵動作,建議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所以,幼兒粗動作發展里程碑涵蓋從抬頭、翻身、坐、爬、站、走到跳躍等階段,且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需依個別情況適度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