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成為孩子語言學習的「解碼器」,主要是指家長在孩子尚未能清楚表達語言時,透過語言描述孩子的需求與行為,幫助孩子將語言與事物情境連結,促進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發展。在台灣,這種做法被視為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策略。

具體做法包括:

  • 與孩子持續說話互動,即使孩子尚未說話,家長也要習慣用語言描述眼前情境和孩子的行為,例如「小美是要喝水嗎?」、「這是餅乾嗎?」等,讓孩子聽到語言與實際物品或需求的連結。

  • 重視聽理解能力,在孩子還未開始說話前,家長可以透過簡單指令讓孩子執行,培養孩子對語言的理解。

  • 模仿並重複孩子的語音,當孩子開始發出語言聲音時,家長應該跟著重複,讓孩子感受到語言能引起大人的關注,增強語言使用的動機。

  • 製造語言表達的機會,當孩子有需求時,家長應該給予等待的時間,鼓勵孩子嘗試用語言表達,必要時再適時提醒或協助。

此外,針對英文學習,台灣的家長也可以參考「自然拼讀法」的解碼技巧,幫助孩子將字母與發音對應起來,建立視覺與語音的連結,這是語言解碼的重要基礎。

所以,家長成為孩子語言學習的「解碼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並表達需求,透過持續的語言互動與引導,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自然發展,這在台灣的育兒與語言治療實務中均被廣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