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發展階段主要分為新生兒(出生~1個月)、嬰兒(1個月~1歲)、幼兒(1歲~3歲)、學齡前(4歲~6歲)等階段,每個階段在生理、認知、語言、社交與情感等方面有不同的發展指標。遊戲設計實務上,應根據這些發展特點,設計符合其能力與需求的遊戲活動,以促進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
-
新生兒與嬰兒期(0-1歲):重點在感官刺激與基本動作發展,如視覺追蹤、抓握、翻身、坐立等。遊戲設計可採用色彩鮮明的玩具、聲音刺激及安全的觸覺材料,促進感官統合與動作協調。
-
幼兒期(1-3歲):此階段孩子開始走路、跑跳,動作能力快速發展,同時語言與認知能力增強。遊戲設計應包含粗大動作(如推拉玩具、球類遊戲)、細節動作(拼圖、積木)、語言互動遊戲,以及社交情感的角色扮演。
-
學齡前期(4-6歲):動作更精細,認知與社交能力提升。遊戲可設計更具挑戰性的動作遊戲、團隊合作遊戲及語言表達活動,促進邏輯思考與人際互動。
實務技巧包括:
-
遊戲環境安全且多元,提供多感官刺激與探索空間。
-
遊戲內容循序漸進,符合發展階段的能力,避免過難或過易。
-
家長或教師積極參與,透過鼓勵與正向回饋增強孩子自信心。
-
利用遊戲促進動作發展(穩定性、移動性、操作性)、認知能力與社交情感的整合。
-
注意文化與社會背景對發展的影響,設計具在地性與適切性的遊戲內容。
所以,嬰幼兒遊戲設計應以發展里程碑為基礎,結合動作、認知、語言與情感需求,並透過安全、互動與鼓勵的環境,促進孩子全方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