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與芙蓉在收驚與避邪中都扮演重要角色,但兩者的用途與象徵意義有所不同。

艾草主要用於收驚與驅邪,具有鎮靜、除穢和安神的功效。傳統上,會用熱水煮艾草後調成溫水,讓小孩洗澡或擦澡,以達到收驚效果;也常用於薰艾淨化空間,或掛於端午節以避邪。艾草在中藥學上還有止咳化痰、止血安胎等療效,且可用於艾灸活絡經絡。

芙蓉(學名蘄艾)則被視為具有驅凶避邪的功效,常用於參加喪葬儀式或陰氣較重的場所前攜帶,離開後再丟棄,以避免陰氣纏身。芙蓉除了避邪外,因其名稱與「夫榮」諧音,也被視為能為家庭帶來好運。芙蓉較偏向於避邪用途,並不常用於收驚。

所以,艾草偏重於收驚與安神,並兼具驅邪淨化的功能;芙蓉則主要用於避邪,尤其是在陰氣重的環境中防護身心。兩者在民俗中常被並列為重要的避邪植物,但使用情境與象徵意義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