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孕期間,特別應避免使用某些中藥材,尤其是與西藥併用時,因為這些中藥可能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增加流產風險。根據多方資料整理,以下幾類中藥材在孕期應特別慎用或避免:
1. 活血祛瘀破氣類
這類中藥會加速血液循環,促使血液下流,可能導致胎兒流產或胎外出血,常見藥材包括:
- 桃仁
- 紅花
- 三棱
- 莪朮
- 澤蘭
- 乳香
- 沒藥
- 蘇木
- 牛膝
- 水蛭
- 血竭等
2. 滑利攻下類
這類藥物多有通利小便、瀉下通腑的作用,可能傷陰耗氣,導致胎兒失去營養和固定,常見藥材有:
- 滑石
- 甘遂
- 大戟
- 芫花
- 薏苡等
3. 大辛大熱類
辛熱燥烈的藥物可能傷津耗液,對胎兒不利,且多具毒性,常見藥材包括:
- 附子
- 肉桂
- 川烏
- 草烏
4. 芳香滲透類
這類藥物辛溫香燥,能疏通氣機,促使氣血流動,可能迫使胎兒外出,常見藥材有:
- 麝香
- 草果
- 丁香
- 降香
5. 有毒之品
含有重金屬或毒性物質,直接傷胎或腐胎,嚴禁使用:
- 水銀
- 朱砂
其他需慎用的中藥材
- 三七
- 乾漆
- 大黃
- 制川烏
- 王不留行
- 天南星
- 木鱉子
- 片薑黃
- 白附子
- 西紅花
- 華山參
- 虎杖
- 草烏葉
- 枳殼、枳實等
與西藥併用的注意
懷孕期間使用中藥與西藥併用時,因中藥成分複雜,可能與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增加胎兒風險或影響藥效,因此應特別謹慎,並且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總結建議:
懷孕期間除非必要,應避免服用上述中藥材,尤其是活血化瘀、滑利攻下、大辛大熱及有毒中藥。若必須用藥,應由專業中醫師評估並嚴格控制劑量,並告知西醫所用藥物,避免中西藥交互影響,確保母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