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複製在台灣社會中指的是社會階層透過家庭背景、教育資源等途徑,代際延續社會地位的現象,這對台灣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與挑戰。

影響:

  • 教育機會不均與階級固化:台灣高等教育擴張雖然增加了整體受教育人口,但優勢階級的子女多進入資源豐富且篩選性高的公立一般大學,並有較高機會繼續攻讀研究所;相對地,中下階級子女較易進入教學資源較少的學校,導致教育機會分配不均,形成階級複製現象。

  • 社會流動性降低:階級複製使得低階層家庭子女難以突破原有社會階層,社會流動性減少,造成社會分化與不平等加劇。

  • 資源與地位集中:有錢家庭的子女不僅較易進入頂尖大學,未來在職場上也較容易取得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經濟與政治上的優勢,形成階級利益的延續。

挑戰:

  • 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與效能:雖然台灣推行如「繁星計畫」等多元入學方案,試圖降低教育不平等,但整體而言,教育仍未能有效促進階級流動,反而可能加劇階級分化。

  • 階級流動障礙:工人階級及中下階層面臨明顯的階級流動障礙,難以透過教育或職業提升改變社會地位,這不僅影響個人發展,也限制社會整體的公平與活力。

  • 社會結構的固化:階級複製現象使得社會資源與權力集中於少數優勢階級,阻礙社會多元發展與公平正義的實現。

總體而言,台灣的階級複製現象反映出教育與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問題,挑戰在於如何透過政策與制度改革,提升教育公平性,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避免階級固化對社會和諧與發展造成長遠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