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實施方式主要包括:

  • 正式課程融入:透過主題式或融入式教學,將同志議題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通常以尊重多元性別與性取向為核心內容,並結合其他學習領域進行教學活動。
  • 潛在課程:利用校園環境布置、教師的身教與言教,營造包容多元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觸與理解同志議題。
  • 同志團體合作:邀請同志團體進校園演講,透過外部資源增進學生與教師對同志議題的認識與理解。

然而,同志教育在國小的實施也面臨多項挑戰

  • 社會與文化阻力:宗教信仰、傳統價值觀等外部因素介入,導致同志教育內容常被迴避或刪減,影響課程完整性與深度。
  • 課綱與教材爭議:部分同志教育相關字眼如「性伴侶」、「性行為」等曾引發爭議,教育部因此調整課綱與教材用詞,改以較中性且易被接受的描述方式。
  • 校園異性戀規範體制:學校內普遍存在的異性戀規範,使得教師在推動同志教育時,可能遭遇行政主管、同儕教師、家長及學生的質疑或抗拒。
  • 師資與資源不足:教師對同志議題的認識與教學經驗有限,缺乏足夠培訓與支持,影響同志教育的有效推展。

綜合來看,同志教育在國小階段多以融入式教學為主,並結合潛在課程與外部資源,但仍須克服社會文化阻力、課綱調整及校園異性戀體制等挑戰,才能更全面且有效地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