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教育在國小課堂的實施主要採用融入式教學主題式教學兩種方式,教師會將同志議題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透過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如校園環境布置)來進行。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國小每學期至少需有四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同志教育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常由教師邀請外部同志團體或熱線教育小組進行校園演講,讓學生透過多元視角認識同志議題。

教師在實務操作上,會利用新聞案例、流行歌曲歌詞、繪本故事等生活化素材,帶領學生討論性別認同、破除刻板印象與情感教育,並設計互動活動如「愛情價值拍賣」和「愛情大富翁」等,促進學生思考情感價值與尊重多元性別。這種教學方式強調循序漸進,從基本的尊重與關懷開始,避免直接涉及性行為或性取向細節,讓學生在安全且適齡的環境中理解多元性別。

教師經驗分享中,普遍認為同志教育應該早期介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尊重與包容態度,並且透過多元教學素材與互動設計,讓學生能夠自然且坦然地面對性別多元議題。然而,同志教育在國小階段仍面臨社會與家長的不同聲音,教師需謹慎掌握教學尺度與學生接受度,並善用法律與教育資源支持教學實施。

所以,同志教育在國小課堂的實施以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為主軸,透過多元素材與互動活動,結合外部團體資源,教師分享的經驗強調尊重、包容與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對性別多元的理解與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