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主要可分為幾種常見類型,每種類型的成因與症狀各有不同,以下為詳細解析:

1.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 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主要因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及異常蛋白質堆積(如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導致。
  • 主要症狀為記憶力逐漸衰退、認知功能下降,晚期可能出現人格改變和行為異常。

2.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 早發性失智症的常見原因,平均發病年齡約50歲以後,比阿茲海默症早。
  • 主要影響額葉和顳葉,導致語言能力、判斷力、溝通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受損。
  • 早期症狀包括人格變化、不合常理的行為、語言表達困難及重複動作,且初期不會出現明顯的記憶障礙。

3.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 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老年人。
  • 除認知障礙外,常伴隨帕金森氏症狀,如手抖、走路不穩及無法解釋的跌倒。
  • 也可能出現視覺或聽覺幻覺、情緒不穩定及妄想等精神症狀。

4. 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 由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腦梗塞)引起,導致腦部局部缺血或損傷。
  • 症狀多樣,依受損腦區不同而異,可能包括認知障礙、行為改變及精神症狀。
  • 與阿茲海默症相比,血管性失智症患者較晚出現人格退化,且病識感較強。

5. 其他因素所致的失智症

  • 包括可逆性失智症,如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B群)、代謝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中樞神經感染(愛滋病毒、梅毒)、自體免疫疾病、藥物或毒物中毒(酒精、重金屬)等。
  • 這類失智症若能及時治療原發病因,症狀有可能改善或恢復。

總結表格:

失智症類型 主要成因 典型症狀 好發年齡
阿茲海默症 神經退化、異常蛋白質堆積 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下降 65歲以上
額顳葉型失智症 額葉、顳葉神經退化 人格改變、語言障礙、行為異常 約50歲以上
路易氏體失智症 路易氏體蛋白沉積 認知障礙、帕金森症狀、幻覺 70歲以上
血管性失智症 腦血管疾病導致腦部損傷 認知障礙多樣、精神症狀 依病因而異
其他可逆性失智症 營養不良、感染、代謝異常等 依病因不同,症狀可改善 任何年齡

失智症是一種多因素、多病因的症候群,患者常可能同時存在多種病因(如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因此診斷與治療需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