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初期(通常指懷孕首13週)的飲食對孕婦及胎兒健康至關重要。以下整理懷孕初期飲食注意事項與常見誤區,幫助準媽媽建立正確飲食觀念。
懷孕初期飲食注意事項
- 均衡飲食為主
建議每天攝取穀物類、蔬菜、水果、蛋白質食物(如肉類、魚、蛋、豆製品)及奶類或其替代品,確保營養多元且充足。 - 補充關鍵營養素
- 蛋白質:每日至少60克,優先選擇瘦肉、魚、蛋、豆製品等高蛋白食物。
- 碳水化合物:減少精緻澱粉,多選糙米、地瓜、全穀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 脂肪:適量攝取堅果、種子、橄欖油等優質油脂,補充Omega-3脂肪酸。
- 葉酸與碘:建議補充葉酸與碘,有助於胎兒神經系統發育。
- 控制熱量攝取
懷孕初期熱量需求增加不多,每天只需多攝取約1塊全麥方包或1杯低脂牛奶的熱量即可。 - 避免高熱量、低營養食物
減少汽水、加糖飲料、雪糕、糖果、餅乾、炸薯條、醃製及加工食品。 - 飲品選擇
多喝清水或無糖飲品,少喝咖啡、茶類,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並禁止飲酒。 - 避免生食與未殺菌乳製品
生魚片、生蛋、未殺菌乳製品等可能含有致病菌,應避免食用。
常見誤區
- 誤區一:懷孕初期需大量進補
許多孕婦誤以為懷孕初期需大量進補,實際上熱量需求僅略增,過度進補易導致體重過重。 - 誤區二:蛋白質攝取越多越好
蛋白質雖重要,但過量攝取並無額外好處,應以每日建議量為主。 - 誤區三:所有魚類都適合孕婦
部分魚類(如大型掠食魚)可能含高量重金屬,應選擇低汞魚類。 - 誤區四:咖啡因完全不能碰
適量咖啡因(每日不超過200毫克)尚可接受,但過量則需避免。 - 誤區五:吃雞蛋會讓胎兒過敏
目前無證據顯示孕婦吃雞蛋會導致胎兒過敏,雞蛋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小結
懷孕初期飲食應以均衡、多元、適量為原則,避免高熱量、低營養及生食,並補充關鍵營養素。常見誤區多來自過度進補或錯誤資訊,建議孕婦參考專業建議,建立正確飲食習慣。